中国有些酱油是用豆子做的,那日本酱油都是用什么做的?

访客|

我曾经在2016年去了一趟日本,专门为了探访日本酱油和中国酱油的区别。要弄清楚酱油好吃的秘密,首先应该看看酱油是怎么酿成的,以下插画来自我们“福桃九分饱”的插画师沉清:

酱油的原材很简单,就是榨取了大豆油后的豆渣和炒焙后的小麦,大豆中含有20%的脂肪,发酵后生成脂肪酸和脂肪酸酯,使酱油风味浓郁。

日本酱油的酿造方法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在原料选取上,也遵循中国的传统做法,即豆渣和小麦。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物资紧缺,曾经有很多酱油厂都用不起小麦,用麸皮代替,这样做出来的酱油淀粉含量太少,酱油的色泽也偏淡,味道会差很多。我曾经采访了一家酱油小作坊,他们家也经历过那个阶段,于是,祖父就克扣全家人的口粮,让家人饿肚子,把麦子省出来做酱油。

日本酱油厂用麸皮取代小麦的岁月非常短暂,但从1958年开始,中国的酱油酿造业为了节约成本,多半都采用小麦麸皮按照比例进行混合。麸皮的脂肪远比不上大豆,再加上淀粉不足,水解生成的葡萄糖、醇类、酯类等也少得可怜,所以酿出的酱油风味单薄。

中国的传统酱油酿造,讲究“春曲夏酱秋油”,发酵也要放足一年,因为各种酶都有自己的催化适宜温度,只有经历各个温度,发酵才能完整进行。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增加酱油产量,改为了低盐固态发酵法。因为整个发酵过程都在40-50℃的环境中进行,适温较低的酶系容易失活,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再加上发酵时间短,不能产生丰富的代谢物,所以如此酿造的酱油较之传统方法酿造的酱油来说,口感不佳。

中国的酱油市场里,经常会出现“头抽”、“二抽”的字样。所谓头抽,是在豆酱发酵好后,抽出的酱油。往酱渣中加入盐水,再发酵几天,抽出来,是为二抽,然后再加盐水,发酵几天,抽出来,是为三抽。

而日本酱油没有头抽二抽之分,因为他们仍然坚持用传统压榨法提取酱油。平展纱布,浇上发酵好的酱,四角包起,然后再平展一块纱布,重复做法。把包着豆酱的纱布一层层垒好,然后用笨重的铁板压榨,一瞬间,空气里溢出浓郁的酱香。

目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酱油等级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评判的标准主要从发酵工艺、主要原料和辅料、感官特性以及理化标准这几方面来考量。由于后期添加了不同的食品添加剂,酱油又衍生出了老抽(生抽中加入焦糖)及其他调味酱油。

日本市场上最常规的判定标准是JAS,即Japanese Agricultural Standard,这是日本农林规格制定的酱油规格。JAS对于酱油品质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含氮量,把酱油分为了五个种类(浓口酱油、淡口酱油、溜酱油、再发酵酱油和白酱油)、三个等级(特级、上级、标准)和三种生产方式(纯酿造法、新式酿造法及氨基酸混合法)。

每个种类不同等级,含氮量也不相同。以浓口酱油为例,标准等级的含氮量为1.2%以上,上级酱油含氮量为1.35%以上,特级酱油为1.5%以上。当然,如果你在日本看到酱油被标上“特选”标志,说明它的含氮量已经达到特级酱油的1.1倍。

选用什么酱油,其实还是依据个人口味。据我所知,日本的美食家们并不满足于按照化学家的方式来评价酱油,更多的米其林餐厅,喜欢选用小品牌。据说,“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就不迷信“特上龟万甲”,而更爱小厂牌的“直源酱油”。

真心希望中国酱油能够回归传统,做出属于中国人的好酱油。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