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喝
赛前饮食的调整与训练同步进行,可分三个阶段,从赛前12周开始,4周为一个阶段。保证每天多餐(5〜6餐),因多次摄入热量可提高新陈代谢率,能更有效地提高营养,利用热量,且不会将热量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膳食中应尽量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吃燕麦片、米饭、土豆、红薯、全麦面包等,减少甜品,如白糖、葡萄糖的摄入。此外,不要喝酒,尤其是啤酒。
第一阶段(12〜8周)
逐渐减少热量的摄入,根据体重情况,每天可减少300〜500千卡,每周减脂不应多于0.5公斤,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为40%,蛋白质为45%,脂肪为15%。注意,刚开始时切勿急于减少热量(主食)摄入,否则身体会将蛋白质转化供能,使肌肉减少,还会引起不良生理反应,如新陈代谢减慢,身体疲劳等。减脂减重必须保证在基本热量供给的条件下,提高训练强度或相对延长有氧训练时间(如由30分钟增加到45分钟),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阶段(8~4周)
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但必须保证10%的脂肪摄入,防止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缺乏和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的摄入要严格多选择那些饱和脂肪含量低,而不饱和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花生、葵花籽、核桃、杏仁、红花籽油、菜籽油、橄榄油、花生油等都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的比例分别为30%〜40%和60%〜70%,以保证减脂的同时维持肌肉块,注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的比例要因人而异。在很难精确计算身体热量消耗的条件下,应根据身体吸收消化能力及机能反应(如肌肉质量和饱满度)来判断,并结合训练强度进行调整。皮下脂肪薄,肌肉太干,饱满度不够者,可适量增“碳”,减“蛋”;若皮下脂肪厚,肌肉质量差,则可适量减“碳”,增“蛋”,并加强有氧训练。
碳水化合物以低热量食物为主,可选择谷类、燕麦片、红薯和芹菜、西兰花、海带、蘑菇、大白菜、绿豆芽、花椰菜等。它们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大量纤维素,同时也不会因蛋白质摄入过多而导致体内酸碱失衡。
蛋白质食品主要是去皮鸡肉、鱼类、瘦肉类,并可适当补充营养补剂,如支链氨基酸、谷氨酰胺等。
此外,为避免因饮食的改变及大运动量而引起的营养素丢失,赛前应适量补充一些营养素,以使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此阶段要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以补偿饮食的不足,避免肌肉分解。特别是进行高强度有氧训练时应适量补充辅酶Q10,它对减轻肝脏的压力,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和提高有氧耐力水平有很大帮助。
第三阶段(4〜1周)
严格控制饮食,使肌肉线条清晰,减去体内多余的脂肪及水分,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赛前4〜2周,应在第二阶段饮食的基础上适当控制主食,限制纯糖和甜食,主食每天可采用递减法,逐步控制到70〜90克的摄入量,但碳水化合物每天每公斤体重的摄入量应不少于1克,这样既不会对身体造成多大影响,又能保证正常训练。
运动疲劳常常是制约赛前训练的因素。运动疲劳的发生与碳水化合物的减少有很大关系。当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低于50%时,运动能力便受到影响,易发生疲劳。另外无盐饮食、运动和定期的桑拿引起的排汗,导致钠和其他电解质(如钾、钙、镁等)大量丢失也使人易疲劳。因此,适量补充一些钾、钙、镁等电解质,可预防和减轻疲劳。即便是为了脱水,也没有必要过早地控制钠的摄入,一般在赛前一周严格控制钠的摄入即可。
赛前最后一周分前三天和后三天。前三天(第6、5、4天);要减少钠(盐)的摄入,每隔3小时补充一次蛋白质和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量为70%〜80%,碳水化合物为20%〜30%。这三天要多喝水,因为摄入高蛋白时需要更多的水分。水能更好地维持正常代谢水平和蛋白质的吸收利用。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量,以利身体排出水分。后3天,为了使肌肉中糖原的储备得到补充,使比赛时肌肉更饱满,每隔2〜3小时补充一次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为70%〜80%,蛋白质为20%〜30%。同时应控制水(少量饮水,赛前最后一天,要控制水的摄入),以免影响竞技状态。补充钾,可使肌肉显得饱满。含钾的食物有西瓜、黄瓜、芹菜、西红柿、香蕉、葡萄干等。
注意,钠的限制不能超过一周,否则容易出现疲劳,四肢无力,且会使体内钾的水平降低。
赛前3天摄入高碳水化合物,每隔2〜3小时吃100克左右,不宜多吃,否则体内血糖偏高,引起水分潴留,会使肌肉显得浮肿。
为使体内的水分达到最低水平,可进行大量的造型练习,或中小强度30分钟的有氧训练或蒸气浴,以排除水分。
0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