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批次食用油检出致癌成分,引起消费者担忧,过量食用有何危害?

admin|

多批次食用油检出致癌成分,引起消费者担忧,过量食用有何危害?

食品安全大于天,老百姓最关心自己和家人吃得“干不干净”,其中最受瞩目的是食用油,因为每家每户都要用到,几乎无人可避免。

近日,“问题油”的曝光又让人担忧起来,这油哪里出了问题?人吃了会怎么样?到底怎样才能买到好油?

据光明网3月10日的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市面上在售的花生油开展的专项抽检中发现,20批花生油样本中多项指标超标,包括 苯并芘、黄曲霉素和溶剂残留 等项目。

3月10日,潇湘晨报记者梳理了2020年至2021年2月以来,湖南省晌樱市场监管局公布的在售食用油抽检情况,共有12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6批次食用油的 酸价项目 不合格,即食用油中油脂酸败程度超标;4批次食用油的 氧化项目 不合格,表示油脂发生变质;2批次食用油被查出 一级致癌物苯并芘超标。

同样是3月份,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了最新的食品抽检报告,共有6批次食品被检出不合格,其中哈尔滨某贸易公司生产的“沃金康”压榨大豆油被检出 氧化值和苯并芘 超标2倍多。

一次次“不合格”消息向消费者袭来,让人不禁担忧:如果不小心使用了这些油,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事实上,危害可真的不小。

1.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同分异构物有2种,分别是苯并a芘和苯并e芘,是最常见的超标项目之一。在工业中,苯并芘广泛应用于煤炭、塑料相关的作业中, 是一种一级致癌物和突变原 。

日本研究者曾在实验家兔的耳朵上涂抹苯并芘(家兔的耳朵十分敏感),40天后涂抹位置培谨银的细胞就发生了突变。而油脂在高温、烧焦的环境中会产生苯并芘,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出现在食用油中。

2.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是黄曲霉菌的有毒代谢物,在非加工食物中以 黄曲霉素B1 最为常见, 也是毒性最强的一种 。近几年,人们误食发霉食物导致中毒死亡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黄曲霉素属于 一级致癌物 ,只需摄入1毫克就可诱发癌变。 长期微量摄入会在人体内积累,最后促使癌变,尤其是肝癌 。一次性大量摄入则会导致急性中毒,危及生命。黄曲霉素主要产生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如果用了发霉的原料榨油,油里也会出现黄曲霉素。

3.酸价

酸价也称酸值,在油脂酸败时会上升, 体现变质的程度 。当酸价超标时,食物中会产生醛、酮等化学物质,破坏脂溶性维生素。食用这样的油后,人可能出现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并损伤肝脏。食用油酸价超标可能是生产工艺不达标或储藏环境温度过高所致。

食用油是日常饮食和烹饪中不可或缺的,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选购食用油时如何避免买到“黑心油”呢?希望这几点能帮到你。

我国的食用油外包装上必须标明商品的名称、净含量、制作工艺(压榨、浸出)、工厂信息、配料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内容,且 必须有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志 ,在购买时要仔细看,缺一不可。尤其是配料表,一般的厂商会在原料处写明油脂比例、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等。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食用油必须在包装上标出对应的 质量等级 ,如花生油从高到低有一、二、三个等级。标准的制定依据是食用油的口感、色泽、杂质、氧化情况等,因此 质量等级越高的食用油品质就越好 。

桶装油的单价更便宜,但如果家里人少,则不建议买。桶装油可能会吃很长时间,在存放过程中容易不断接触空气,并且遭到光照, 加速油脂的氧化和变质,对身体 健康 有害 。

正常食用油可呈现黄色至浅黄色,颜色稍浅的说明精炼程度更高,杂质更少。购买时挑选带有淡淡黄色的食用油即可,尽量选择透明度高、悬浮物少。但 部分类型的植物油 可能产生些许沉配宴淀,也是正常的。

买油时考虑清楚需求和偏好,例如 炖煮菜 可选择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 炒菜 可选择花生油、米糠油; 凉拌 可选择菜籽油、橄榄油。配合自己常用的烹饪方式按需选择。

食用油是我们每天接触的东西,安全要求肯定要高。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掌握一项“选油技能”。一看外观,二看成份,按需选油,不囤太多。

#清风计划# #39 健康 超能团#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有一则关于油的新闻我看不懂,请教各位。

1:1:1”概念由来

总体来看,中国食用油市场竞争历经了三个阶段:产品炒作、品牌炒作、概念炒作三个阶段。对于小包装食用油概念营销,以金龙鱼的“1:1:1”、福临门“VA油”、鲁花的“特香花生油”为代表,并带动了整个食用油行业概念竞争。对于食用油,技术层面最容易出概念,如成分、工艺、材料等方面,其实金龙鱼、福临门VA油都是在成分方面“造”出的概念。在2002年7月,金龙鱼推出新一代调和油,并突出“1:1:1”概念,以深度传播产品“健康”,这是食用油四大核心卖点(安全、健康、卫生、营养)之一。可以说,在金龙鱼调和油推出“1:1:1”概念后,取得极大的成功,甚至引起了行业的恐慌,其概念营销案例则为营销界所推崇。为确保这个概念的“权威性”,金龙鱼还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行笑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膳食脂肪酸建议数据,在广告中还宣称“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人体膳食脂肪酸平衡为原理设计的食用油。并且获得中国营养学会DRI认证的营养食用油”,这就是“三大权威机构”的由来。其实,金龙鱼更大的动机在于抢占调和油营销噱头的制高点,设置更高的市场门槛,由自己来制定调和油的行业标准。事实上,金龙鱼品牌食用油在市场上确已成气候,年销售额约达40亿元人民币,而福临门则为15亿元人民币,鲁花为10亿元人民币,三大品牌占据了整个小包装食用油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2年数据)。可见,金龙鱼已成为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第一品牌,自然令竞争“羡慕不已”,进而成为众矢之的。

概念营销危机史

金龙鱼打出“1:1:1”这张概念牌后,危机也随之不期而至。2002年中秋节前夕,北京和南京均有消费者质疑“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存在宣传上的“文字游戏”,矛头直指“1∶1∶1”。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位北京的消费者称,他在电视广告、商场的招贴广告和产品外包装上得知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符合三大权威机构所提出的健康理论,受广告的影响决定购买金龙鱼。但是,他发现在该产品醒目的“膳食脂肪酸的完美比例”的产品标签下,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比例为“12:44:44”。于是,这位消费者质疑:既然厂家的产品没有达到“1:1:1”的健康标准,为什么还要在产品的广告中大力宣传这个概念呢?认为这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当时,金龙鱼方面是这样解释的:广告中所出现的“1:1:1”是指人体每日膳食应摄入的脂肪酸比例,由于人体摄入的饱和脂肪酸来源除了调和油之外还有肉类食物,因此广告中所说的“1:1:1”比例并不是金龙鱼调和油的脂肪酸比例,以金龙鱼调和油“12:44:44”的比例再加入正常摄入的肉类等食物所包含的饱和脂肪酸后的比例就正好是“1:1:1”了。如此解释,手法与2004年这次危机几乎同出一辙。如此就更加令人不解,关于“1:1:1”概念的警钟早已给金龙鱼敲响档握了,为什么出现问题后没有积极更正呢?。

危机不大也“受伤”

尽管金龙鱼表示在广告中声称“1:1:1”不止金龙鱼一家,但由于近几年来金龙鱼对“1:1:1”概念的过度宣传,使金龙鱼无疑是一只出头鸟,或者说一个出头的椽子,不是“被打”就是“先烂”。金龙鱼这次“1∶1∶1广告事件”正值八、九月份,然而每年的二月、九月都是小包装食用油的销售旺季。竞争企业之间互升坦把广告矛头对准竞争对手,意在争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国庆节食用油销售旺季的市场,尤其团购。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金龙鱼方面除了董事总经理李福官、企业研发中心负责人谢黔岭、嘉里粮油集团广告部经理朱志国献身从不同角度细说“1:1:1”外,还通过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山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苏香宜来“证言”这个概念的科学性,以及“0.27:1:1”与“1:1:1”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说得过去,但面对这场舆论危机,对金龙鱼销售的影响不言而喻,对此嘉里粮油的有关负责人也承认:“不仅使金龙鱼团购消费群体受到极大影响,还使同行业粮油企业受到创伤。”同时,9月10日,因其在广告中宣称“1:1:1”的金龙鱼调和油里三种脂肪酸的真实比例为“0.27:1:1”,北京市工商局广告处以其“1:1:1”广告涉嫌误导消费者为由,召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广告部负责人了解情况,要求金龙鱼更改广告内容之后,再重新在媒体上播放。对此,金龙鱼油生产厂家嘉里粮油集团(中国)总经理伍翔飞表示,公司已经决定对金龙鱼油的广告进行局部调整,放大金龙鱼外包装上的“0.27∶1∶1”的字号,以与“1:1:1”划清界限。总经理伍翔飞同时表示,广告上“0.27∶1∶1”字体放大,只是让消费者更加了解调和油所含营养比例,只是局部的一个调整,对整个广告并没有太大影响,还会以原来的广告继续播放或刊登。

概念营销冷思考

这次危机,本质上看是概念营销危机,表面来看是广告战。但更具体地表现为一种舆论战(又称流言战),或口水战,这是一种非理性、非常规商战手段。虽然金龙鱼厂商并不承认其发布了有损竞争对手或包装食用油的“软性广告”,并且也流传着公关公司受金龙鱼的竞争对手“委托”黑手幕后操纵这场舆论“纠纷”,但还是疑问颇多。如果金龙鱼没有发布软性广告,为何不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问题后不知道反省自己,不知道吸取教训。这场危机把金龙鱼在营销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暴露无疑:一是概念营销传播缺乏系统性、严密性,结果因概念营销作茧自缚;二是媒体公关能力“虚弱”,由于过于低调而没有建立起媒体公关体系。金龙鱼在开展概念营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是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这就要求概念有科学的理论、技术、现实支持,使概念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炒作噱头;二是概念的科学、合理传播,选择恰当方式、媒体传播概念的涵义,使目标消费群体不对概念产生歧义,以及不被竞争对手抓住“小辫子“;三是注意概念营销环境,概念营销以不损害行业利益、竞争对手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为前提,创造良好的关系营销环境。如果从上面几点来分析金龙鱼,可以看出金龙鱼的概念营销牌打得尚“欠火候”。

有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吃亏就是占便宜。金龙鱼如果能通过这场危机吸取教训,并确保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许这场危机对于金龙鱼来说也是一次“提高”,恰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