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机在我国有上千年历史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明代及明以前的榨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介绍了16种油料作物的性状、质量和用途。当时是依照油脂的口味和对人体的健康划分品质等级。反映我国古代生产油脂不仅注重口感, 而且也从与营养和医用角度来评价油脂的质量。 中国是世界食用油第一消费大国,2012年我国食用油年需求量近3000万吨。中国食用油行业正步入新的消费升级潮。人们对食用油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引入更多新的榨油原料外,新的榨油工艺、新的理念,也在不断涌现。 多国采用新工艺 德国人平均每年消耗约两公斤食用油。据德国《焦点》周刊称,德国植物制成的食用油的销量正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另一方面和德国食用油生产商加大宣传力度也有很大关系。德国食用油厂家近年特别突出新技术和新工艺。像德国芽牌食用油,据称经过几十道工序,可彻底去除食用油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另一个比奥品牌的食用油则宣称应用了“冰冷式真空系统”来制取食用油,可以更好地保存食用油的天然营养。 除最常见的菜籽油或豆油外,日本制油厂家还推出了健康食用油。比如有制油企业最近推出一种不容易被积蓄在体内形成脂肪的油,可减少肥胖的发生几率。通过独特的酯交换技术,将“中长链脂肪酸”添加到食用油中,它不容易囤积在体内。这种成分不仅可以从椰子等水果中提炼,母乳和牛奶中也含有。这种油被日本厚生劳动省认定为特定保健用食品。新开发的健康食用油尽管价格稍微高一些,但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日本制油企业近年开发的制油技术,可把制油过程造成的酸化减少30%。油接触空气容易酸化发生成分改变,减少酸化相当于提高了油的纯度。 在中国市场上,则有企业借鉴传统制油工艺。比如胡姬花古法小榨花生油就借鉴了古法小榨技艺。原料上,只选山东青岛上品花生,含油量高、香味浓郁。在压榨前,花生全部经过烘炒成熟,榨出来的花生油可以做凉拌菜。压榨方法秉承1918年木榨工艺精髓,使用小榨技术小批量压榨花生油,只取初榨花生油精华。通过低温沉降与过滤控制法,尽可能地保留了花生油的营养与香味。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北魏时期就有记载 其实,中国的食用油压榨技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油方法之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冯立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榨菜籽油的记载,具体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古法榨油从选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早期压油采用的是简单的杠杆式榨具。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小包装油项目部品牌总监周强说,古代最早的杠杆式榨油方法是采用石头榨油,即在石头制作的油盘上摞起油饼,上面压一木杠子,一头固定,另一头压石头,也称千斤坠压榨法。 冯立升说,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楔式油榨,从杠杆式改为楔式榨具,显著提高了加工能力,也有助于扩大加工油料的范围,是榨油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突破。周强说,楔式木榨榨油机的出现导致了真正的专业榨油作坊的产生。如果从有准确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这种老式的木制榨油机在我国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一直到1959年全国还有木制榨油机15万台,出产的油脂占全国产量的40%。19世纪中叶铁榨压榨式榨油机开始在中国出现,每次变革都不同程度提高了出油率和劳动效率。 冯立升说,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明代及明以前的榨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介绍了16种油料作物的性状、质量和用途。当时是依照油脂的口味和对人体的健康划分品质等级。反映我国古代生产油脂不仅注重口感, 而且也从与营养和医用角度来评价油脂的质量。《天工开物》还记载了对油粕的二次压榨,这是榨油工艺的重要改进,再榨工艺对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 古法压榨的可取之处主要是制作精细、能获得较好的风味。与古法相比,现代压榨技术能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生产效率比较高,也比较经济。冯立升说,如能将古法和现代的压榨技术相结合,既传承古法的精细,保留浓郁、上乘的风味,又实现规模化、连续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可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炒菜用玉米油,煎炸用棕榈油 不同类型的油适合的烹调方法不尽相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日常炒菜比较适合用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精炼橄榄油等品种。棕榈油、椰子油、黄油、牛油、猪油等最耐热,炒菜时味道又香,可以和最不耐热的亚麻籽油、核桃油之类搭配。如果一定要爆炒和煎炸,建议用棕榈油、椰子油和动物油。一句话概括就是,合理搭配食用油和食物,炒菜不过热,少冒油烟,才是更重要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各种油之间的不同,主要在于脂肪酸的比例不同。消费者可换不同的油品吃。范志红说,一些食用油的脂肪酸构成类似,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脂肪酸构成类似;花生油和稻米油类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榄油类似;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类似等
是呀是呀~
0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