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脂检查后,经常会有朋友说“我的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准确说来,低密度脂蛋白其实并不是血脂的指标,因为血液的脂质无法直接与血液相溶,需要与载脂蛋白结合后,才能在血液中溶解,输送至组织进行代谢利用。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指的是血液中的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胆固醇的浓度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占总胆固醇60%左右,这个值偏高,是引起动脉硬化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如果发现这个数值超出正常,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但如果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就是心血管已经堵了,那也绝对是危言耸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说明我们身体对于血脂的代谢出现了异常,这个指标的升高,是加速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的重要风险因素。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血管内皮下方,被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成为泡沫细胞,最后慢慢增多,融合,形成动脉硬化的脂质核心,这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造成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机理。但这个值偏高,与血管堵塞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说,这个值偏高,就代表血管已经堵塞。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的程度不一样,对于心血管造成的风险也各不相同。通常我们的血脂检查报告单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限度值是3.4mmol/L(130mg/dL),通常情况下,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查值超过4.9,不用其他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评估,就可以判定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风险了,在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加强生活上的控制,通过清淡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方面来进行血脂的控制,如果生活干预不能把血脂控制下来,就应该启动药物治疗,服用他汀类药物等降血脂药物,来控制好血脂水平,对于这种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3.4以下还不够,应该将其控制在2.6以下,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减低一般,才能更好的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3.4,但未超过4.9的血脂偏高情况,判断心血管疾病风险,还应该综合其他心血管疾病因素来进行,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偏低,吸烟、肥胖、年龄等因素,都是应该考量的风险评估因素,如果评估为高危风险,则仍然应该通过合理用药和生活方式调节,把血脂控制到2.6以下;而如果是通过判断属于中低危风险的情况,则也应该注意生活调节,如必要再选择药物降血脂,但也应该尽量的把血脂控制到3.4以下的达标水平。
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的控制,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生活控制和合理用药。如果有肥胖的问题,先把体重减下来;如果原来吸烟,先把烟戒掉,如果有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戒酒或限制饮酒就很重要;如果经常高脂高糖饮食,控制饮食结构和饮食量,也就更加重要;如果原来经常久坐不运动,加强运动,坚持运动就会有助于降低血脂,总之,坚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血脂的基础,应该尽量做到。
在合理用药方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前最广泛应用和效果最明确的药物还是他汀类药物,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和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对他汀类药物的身体耐受性,对于耐受性不好,服用他汀引起转氨酶升高,或肌肉痛等问题的朋友,可以考虑减低他汀类药物的服用剂量,合用依折麦布等其他血脂调节药物,来联合用药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这种说法不准确!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不同的概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中所含的胆固醇。化验单上所提供的数值一般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不是“低密度脂蛋白”。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斑块。如果不及时予以有效的干预,动脉粥样斑块会逐渐增长,使血管腔形成狭窄并逐渐加重,直到完全闭塞。
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到血管堵塞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如果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后尽早采取措施,使其降低到安全水平(3.4 mmol/L以下),就可以显著降低发生动脉斑块以及动脉堵塞的风险。如果动脉斑块已经长大,使血管腔狭窄超过50%,就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把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更低的水平(1.8 mmol/L以下),这样有助于避免或延缓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有时候还可以使斑块缩小,血管恢复通畅。
由此可见,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后无需过于紧张,但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其持续增高,例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减轻体重、控制血压血糖等。如果这些措施不能使胆固醇降低到理想水平,就需要及时加用他汀类药物。这类药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神器”,长期坚持服用可以显著降低血管堵塞的风险。
0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