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米10元一斤,最后苦的还是农民,为什么呢?
1.农村每家每户的土地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都在家为了一亩三分地去打拼,如果粮食真的10元一斤,当然肯定会多一些人会选择在家种田种地,那多于的劳动力还得出门打工,从事别的行业。
2.当从农村出来的,来到城市工作,如果粮食非常昂贵,会导致包吃住的企业增加用工成本,不包吃住的人,会更加困难,要拿更多的钱买吃的。有钱人无所谓,粮食涨不涨价,对他们影响不大。在外工作的农民就不同了,本来工资就不高,还要一大笔开支买粮食,这样余下的收入就更加少了。国家为了人人都吃得起饭,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会调控粮食的价格。
3.粮食的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社会上的物价,会做出合理的调控。在我老家农村现在大米2.5元左右一斤,种田地的人少了,很多人都是买粮食吃,如果10元一斤,真的吃不起,给家庭会增加很大的负担。我们老家是大别山区,土地耕种全部是人工操作,不像平原那样可以机械化操作。在我们老家种粮食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累,辛苦了还不一定有收获,山上非常多的野兽,如果被它们糟蹋了,就白忙了。就算粮食真的10元一斤,还是很少有人在家种地,特别年轻人,吃不了那个苦,现在在家种地的都是60后、70后,80后种地的很少,90后地里的庄稼可能好多都不认识。
4.粮食如果10元一斤,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是在家少的劳动力,忧的是在外打拼的更多人,因为粮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必须品, 如果大部分人吃不起饭,那社会如何发展,国家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5.在家种地很辛苦,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根据各地方的地里位置,可以机械化种植的可以发展农业,全部靠手工劳动的可以选择少种或者不种,只要做别的能赚钱,一样养家糊口。这样粮食保持一个合理的价格使每个人能承受得起,吃得起,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6.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去做,不可能都回家种地。如果粮食涨到10元一斤,最苦的还是在农村走出去的劳动力,在城市拼搏的人。
社会需要发展,需要和平和稳定,不管是大米,其它农产品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价格调控。
我就是个农民,我不会转弯抹角的说话,光会说实话,不说瞎话,如果大米涨到10块钱一斤,到最后吃亏的还是农民。
大家都知道,农民的土地是有限的,只能慢慢的少,不会越来越多,现在的大米一块多一斤,去了投资,一亩土地转的够有钱人喝次茶,大家可想而知农民种地有多大利润。
现在的化肥是100多块钱一袋,大米一块多一斤,收一亩稻谷百十块钱,如果大米涨到10块钱一斤,那化肥恐怕又涨到3000块钱一袋了,那收割一亩稻谷那恐怕又得2000块钱了,其实粮食不管怎么涨,农民种地你永远赚不了多少钱。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庄子的负能量,还是庄子的大智慧?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说每个人没有思想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是愚味无知的状态,社会就会良好。
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胁迫别人,这种胁迫也制造不和谐。不要只注重无用的大道理,要多从人类的基本要求出发理解他人。人都不是圣人也都不是恶人。
每个人只能对自已负责,做好自已,不要去道德胁迫别人,如果大家都能如此,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型。
所以说:庄子的这种看法,只能希望按照他的行为思想,取消一切差异,让世界按照他原来的样子运行,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道”!要是说负能量还是庄子的大智慧,这就取决于时代的背景,自有后人评说。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是《庄子》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延展,与郭店出土的《道德经》(《德道经》)和商朝推行的《易经》(《归藏易》)“乾、坤卦”思想一脉相承。
01首先,我们要了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胠篋qū qiè》胠篋,原意为撬开箱子,后泛指盗窃。
庄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做了很多铺垫,并借用“田氏伐齐”和“盗亦有道”这两个典故,从而作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那句名言。
02其次,“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不能孤立看
要想全面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庄子》论证的前后语境。
庄子认为: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此处《庄子》对人性的假设与《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非常接近,他认为“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由此才推导出(这些不善人)利用圣人的思想去实施“盗”的行为,利用圣人学说去粉饰自己,欺世盗名,对社会的危害是异常巨大的,从而下文得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结论。
所以,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假设的。
03 第三,《庄子》此文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延伸
个人以为并非是在传递负能量,而是通过案例和假设来论证老子《道德经》里面的内容,推崇“无为而治”,这与《易经》乾卦的“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这里有个“道、德”谁先谁后的次序问题。
我们目前看到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主要是汉朝王弼的版本,是被儒家修改的,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甲乙本,是叫《德道经》的,也就是德在前,道在后。
《易经》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所见的《周易》乾卦第一,而比《周易》更久远的《归藏易》是坤卦第一,坤卦讲德行和顺从,提示人们要顺应天道,与马王堆《德道经》倡导的思想有一致性。
也就是说,德行是确保圣人之道正常运转实施的保障,离开德而论道,就可能被“盗”利用,产生难以控制的恶果。
郭店出土的《老子甲》,开篇也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是直接提出清心寡、无为而治的思想: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视素保朴,少私寡欲。”这不正是《庄子》此篇所得出的结论吗?
由此可见,“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貌似负能量的话,其实类似禅宗的“当头棒喝”,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唤醒世人,重视德行修养,在修德的基础上行道,不要让不善之人利用圣人之道去做坏事,否则还不如“无为而治”来的实在。
0条大神的评论